心跳驟停后的每一秒都關乎生死,大腦在 4 - 6 分鐘后就會因缺氧遭受不可逆損傷。其典型表現為意識突然喪失、呼吸停止、大動脈搏動消失的三聯征,同時可能伴有瞳孔散大、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癥狀,心電圖也會呈現心室顫動、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等異常。
員工們在培訓中認真學習操作流程:在 3 秒內迅速判斷現場環境是否安全后,將患者擺放為仰臥位,確保頭、頸、軀干無扭曲且雙手置于身體兩側。通過輕拍雙肩并在雙耳旁呼叫的方式,在 10 秒內判斷患者意識;接著食指、中指并攏從咽喉正中部向外滑行至甲狀軟骨與胸鎖乳突肌之間的凹陷處(1 歲以上)或觸摸肱動脈(1 歲以下),在 6 - 10 秒內判斷動脈搏動,同時一聽呼吸聲、二看胸廓起伏、三感覺顏面氣流判斷呼吸。若患者無意識,立即呼救并撥打急救電話或尋找除顫儀等設備。
胸外心臟按壓是關鍵環節,按壓部位在胸骨中下 1/3 交界處(兩乳頭連線中點、劍突上兩橫指或胸骨正中),按壓深度至少 5cm 但不超 6cm(8 歲以下兒童至少達到胸廓前后徑 1/3,兒童約 5cm,嬰兒約 4cm),頻率為每分鐘 100 - 120 次,按壓與放松比例 1:1,按壓 30 次后進行 2 次通氣。按壓時要保證有力、連續、快速,且手掌根部位置固定,胸廓完全回彈,減少中斷。
開放氣道時,先清除口腔異物,再采用仰頭抬頦法(最常用)、托下頜法(頭頸部外傷時用)或仰面抬頸法(頭頸外傷禁用)打開氣道,隨后捏住患者兩側鼻翼,緩慢吹氣 1 秒,觀察胸廓起伏與氣流,確保吹氣有效。
當看到患者自主呼吸逐漸恢復、觸摸到規律大動脈搏動、雙側瞳孔縮小、手腳開始躁動、臉色及四肢指甲顏色轉紅潤時,便是心肺復蘇有效的重要指征,意味著生命有望重回正軌。